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1|回复: 1

[跟师笔记] 2024年6月4日上海市名中医吴耀持名中医工作室——淞南教学门诊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6 19: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辰年己巳月己亥日,芒种前夕。国家级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吴耀持教授不辞辛劳,拨冗莅临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宝山分中心淞南基地,为弟子们展开了一场声情并茂的门诊教学活动,弟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吴教授的生动的讲解后,稛载而归。现将讲课病案及学习情况整理如下:8 j2 \. S: Z9 o7 V
全某,男,66岁8 y5 I8 H& c8 |. o+ L8 f) G
主诉:双手不自主抖动10余年。5 I& P2 y5 ~3 d& S+ [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进行性加重,紧张或行精细动作时抖动加重,放松时减轻,自诉既往曾有上肢抽搐情况发生,近期未再出现,发病十余年内未进行系统的诊治,病程中未见头部、声音、躯干及下肢抖动,无僵硬,无行动迟缓,无步态异常,无周身乏力等。2023年11月患者于上海市市东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MRI平扫+磁共振弥散检查提示:两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缺血灶,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缺血改变(fazekas评分3),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予以阿罗洛尔片口服治疗,患者未遵医嘱服用。患者闻“陆氏针灸”及“吴师”之盛名,欲寻求中医针药治疗。2 L7 i9 s; T* N1 f7 D
生活史:既往有吸烟史,现已戒烟,少量饮酒史,均未发现与该病症状的加重减轻有明显联系。患者既往从事电工工作,无相关重金属物质接触史。
& z6 `& i' b6 D, N( }+ E/ s3 M家族史:患者有特发性震颤家族史,自诉其父母、兄弟均有相关病史,轻重程度不一。
9 M, x/ p0 s% `% I' b既往史:腔隙性脑梗塞病史,口服胞磷胆碱片及培元通脑胶囊;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前列腺、疝气术后,否认其他急慢性疾病史。( V2 g) I8 a$ z: P! e- g8 O
刻下:神清,气平,口唇青紫,双手可见抖动,紧张或做精细动作时呈持续性且明显抖动,抖动幅度在2CM左右,夜寐安,胃纳可,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黄稍腻,脉弦细微数。
& ^4 s6 U) v7 S1 ]  |  ^查体:患者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生理征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步态无异常。做精细动作时可见明显持续性震颤,写字或画螺旋线时可见字体异常。
8 Z9 ?7 B1 y1 X& D0 @辅助检查:2023.11.15市东医院:头颅MRI平扫+磁共振弥散检查提示:两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缺血灶,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缺血改变(fazekas评分3)。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无明显异常。) C* ~3 Q# Q5 B" z- i" f
中医诊断:颤病(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4 e1 ^+ l  h6 e9 c; G6 U4 Y
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2级)
/ `/ ^% B8 C% i4 \5 a; ~9 H5 W: q辩证分析:该患者以上肢抖动为主要症状,且年老病久,肾为先天之本,肾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于濡养,木燥生风,故见肢体颤动,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木失滋养,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扰动筋骨而触发颤动,四诊合参,则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S0 `$ i( S# v8 S: t# I' L9 y  _
治则:平肝熄风、调补肝肾
/ p5 v0 d! E+ Q7 _2 v6 |治法:
( |( i! {$ K# K+ t( s% s* p0 J1、中药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煎服
. u. h% M6 @9 X, c- q9 z/ V% |+ j  天麻15g 钩藤15g 石决明20g 黄芪30g
2 r* W3 e) B4 e4 |$ q当归12g 生地黄12g 赤芍12g 白芍12g
) n8 q5 V5 r' E% Y- ]1 y地龙10g 鸡血藤12g 络石藤12g 川芎6g
" K. ~9 N' Z' L- @& c炙甘草6g 怀牛膝15g 党参10g 丹参10g
. J) l( B0 [. a9 e9 n2、针刺处方:
$ a7 \% l& E9 X①体针:合谷、外关透内关、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 \* j5 o2 ?$ H& A! c4 D4 `
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 [# U7 G2 s; g  Q  W& A# G
②体针: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脾俞、膈俞。
( r) |/ U9 K6 p- u( ^6 o% b* K操作:处方①取仰卧位,处方②取俯卧位,酒精消毒针刺部位,头针部位选用0.5mm*40mm毫针在舞蹈震颤控制区以两针间隔1cm的间距进行排刺(浅刺),并进行快速捻转(120次/分以上),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时可进行一次快速捻转行针;体针可选用0.35mm*40mm毫针,在消毒后于合谷、内关(因取穴不便,则进行外关透内关)、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肝俞、肾俞。脾俞、膈俞等穴处双手爪切进针,行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15分钟。针刺结束后,起针时(尤其在头针部位)需在出针时用干棉球快速按压针孔,以免出血。处方①与②可交替进行。
% C  I% M8 |* C按语:4 Q" r% Q4 E1 }% e0 n4 A$ C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甚至声音震颤,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S" U1 x1 g: d* r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于“振掉”、“颤振”、“震颤”范畴。《内经》对该病早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其病摇动”,“掉振鼓栗”,均指出该病以手足摇动为主,且病变在肝。而《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有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金匮翼·颤振》曰“颤振,手足动摇,不能自主,乃肝之病,风之象,而脾受之也。”则是对颤证属风象,与肝有关进行了阐述。《难经》谓木横乘金者是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已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则提示了该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与现代研究中发病率不谋而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特发性震颤发病率约为0.3%~1.7%,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大于4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5.5%,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2%。3 X5 x: j' j2 I8 L2 P$ f- P: u
      吴师认为,该病不外乎痰热扰风、肝风内动、气血亏虚、肝肾亏虚四种。本病患者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肾气不足,肾水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神失主则筋不能自收而发颤动。又因病久耗伤人体气血阴阳,伤及脾肾,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流于经络,困扰神机,筋脉失司而生颤,诊为肝风内动、肝肾阴虚证。治以调补肝肾、平肝熄风。治疗手段上则是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针药并治。选穴上选用焦氏头针与体针合而用之。头针选取舞蹈震颤控制区,其为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体针选穴中百会穴为督脉之穴,一身之宗,百神所会,可调节大脑生理功能,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均上注于头面,该穴有填精益髓,通达阴阳之效。“四关”二穴合用有升降气机,平衡左右,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之效。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是少阳胆经与维脉之会,为治风之要穴,可祛外风,平肝熄风。合谷有镇静之效。丰隆为祛痰之要穴,《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刺。同时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脾俞为脾之背俞穴,两者均可健脾益气,助丰隆祛痰。三阴交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及足少阴肾之交会穴,可益气健脾,培补肝肾。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会元针灸学》:“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其可助益肾气,肝俞为肝之背俞穴,肾俞为肾之背俞穴,两者合用可调补肝肾。膈俞为血会,心主血,肝藏血,故其亦可调补心神,调节肝之功能。. p9 l; p  j! L* q# s8 W6 a
选取平肝熄风之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阳为君;石决明咸寒质重,可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可加强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地龙可息风定惊,通络;加入络石藤、鸡血藤并用,加强祛风舒经通络之效;生地可养阴凉血;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川芎、丹参活血行气,祛瘀通经;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诸药同用,共奏调和阴阳,滋补肝肾,祛瘀通络之效。
  h9 l$ C0 C, S% M4 Q      此次教学门诊,吴教授对弟子们进行循循善诱,强调大家开拓思路,运用中医理论思维进行诊疗,并详细演示焦氏头针定位方式方法,使得弟子收益匪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点评

海!外直播 bitly.net/ccccck 禁闻视频 bitly.net/55uu55 发个“反动”文章几分钟被网警找上门的时代,居然会存在有银行账号、号码两条线索的情况下都找不到诈骗分子的事情,所谓实名制究竟用来干什么管什么,可想而   发表于 2024-7-15 12: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6 08:32 , Processed in 0.0282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