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回复: 0

[学术探讨] 《针灸问对》中的“针”与“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灸问对》是明代医家汪机所著。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年少时专于经史,后因母病且父无法医治,遂弃功名之心,随父学医。博览诸多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于已身,融会贯通。汪机一生专研医学,编写的著作有《运气易览》、《续素问钞》、《针灸问对》、《脉决刊误集》、《推求师意》、《外科理例》《痘治理辩》《本草会编》《医读》《内经补注》共13本。因当时部分针灸医家不注视经典著作,学无根要,遂苦其奥,置而不讲,徒夸与手法取穴之末,无惑乎施之靡效也!故汪机撰写《针灸问对》一书,不仅对现世针灸医家提出了批评,同时又重审了注重《内经》、《难经》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针刺诸疾及其方法。下卷则对灸法及其适应症和经络腧穴进行了讨论,最后还记载有腧穴、十二经见证等歌赋。《针灸问对》全书共设有八十四个问题,且自问自答,既有《内经》等古代经典医著及医家关于针灸学的论述,也有汪机个人的见解及评述,以《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内容占其半数以上。本书中灸法内容虽少,但足以对灸法理论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首先指出“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切脉、观色,医之大要”。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书中论述简明扼要,态度犀利,敢于质疑否定前人的观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尤为笃实”。
      《针灸问对》书名由来,汪氏序云:“本书乃取《灵枢》、《素问》、《难经》及诸家针灸之书,穷搜博览,遇有论及针灸者,日逐笔录,积之盈箧,不忍废弃,因复序次其说,设为问难,以著明之,名曰《针灸问对》。”《针灸问对》中的针灸思想主要包括崇经重典、穷搜博览、辨证论治、识脉察形、敢于批判针法、主张针有泻无补、重视辨证且主张病无定穴等方面‌。
      《针灸问对》中的“针”
      汪机多遵从《内经》《难经》,并且汇集了诸位针灸医家之思想,认为“《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内经》与《难经》是“针之大经大法,不可不读也”。在书中所列的84问中,汪机皆以经文形式进行阐述,完全引录《灵枢》、《素问》、《难经》的条文有46问,部分引录《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的条文有20余问,除此之外,书中还参考了《针灸甲乙经》、《丹溪心法》、《金针赋》、《标幽赋》等著作。此外巧妙地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针灸学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在针法方面,汪机敢于批判前人的观点,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对于《金针赋》的针法持不同态度,认为其中所述的“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左补右泻”等针法过于繁琐且缺乏实证支持。汪机指出,古人补泻之法,其实只需识别重插为补、重提为泻即可,不必分别左右和男女。同时,汪机也对子午流注针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子午流注针经》中的说法与《素问》、《灵枢》等经典医籍相悖,且所述内容自相矛盾。他强调,针灸治疗应遵循经典医籍的指导,而不是盲目追随一些未经证实的针法。汪机的这些批判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针灸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他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验证,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指出“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切脉、观色,医之大要”。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汪机非常重视切脉和观察形色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医生诊断疾病的基本要领。他反对那些不研究病因、不观察病情传变,只根据穴位主治疾病的说法来施治的医生,认为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误治。他认为,医家在诊疗疾病之前,必须诊脉,并观察患者的气色,这是医学诊疗的基本原则和大要所在。强调如果医家在诊治之前不辨证诊脉,不观察患者的气色,就无法知悉经脉虚实、气血多少、邪气盛衰以及病机传变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家妄行针刺,就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他认为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针灸治疗。
      提出了“针有泻无补”的观点。汪机继承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观点,强调“针法浑是泻而无补”。汪机在《针灸问对•七十五问》中提到: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针是由砭石所制成,无气无味,医家施针于忠者,可能会破皮损肉,以致腠理开泄,正气外出。他认为针法补泻的实质在于疏调气机,通过泻实祛邪,达到扶助正气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针有泻无补”的观点,即擅长用针治病以祛邪实,而非能补阴阳之不足‌。这一观点的理论渊源部分出自《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内经》指出气血阴阳都不足的时候,应以甘药来调补,而不是通过针灸。《针灸问对·三问》中汪机按语反问道,“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症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对于《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汪机认为均是指泻法而言,所谓补法不过是张子和去邪即所以扶正,去陈即所以生新之意。针灸不能调补人体阴阳的不足,只能通过泻实祛邪、去陈生新,从而达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以扶助正气的目的。因此,汪机认为针法有泻无补,针刺治病只能祛有余之邪实,而不能补阴阳之不足。汪机认为,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因此,大虚之人不可用针,当以甘药治之。汪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主张“病无定穴”,即疾病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固定的穴位,而应根据病情灵活选择。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强调了针灸治疗上的辨证论治思想。他认为,治病并非有固定的穴位,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气血阴阳的状况来灵活选择穴位和治疗方法。这一观点体现在他提出的“治病无定穴”上,即在治疗疾病时,不应固守某个穴位主治某种疾病的说法,而是应根据病情的变化和个体差异来灵活取穴。针灸临床治疗上应重视察色诊脉,辨别气血阴阳,以此来明确疾病性质,这是辨证的重要手段。在明确了疾病性质后,再根据病情的变化和个体差异来灵活选择穴位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问对》中的“病无定穴”观点,是汪机针灸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在针灸治疗上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原则。
      临床实践在针灸学习中的核心地位。《针灸问对》深入探讨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以及针灸治疗技术,这些探讨不仅体现了针灸学的深厚理论基础,也展示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价值。汪机认为针灸学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他通过系统的阐述,使得针灸学的理论更加完善,实践应用更加广泛。在《针灸问对》中,汪机反复强调了临床实践在针灸学习中的核心地位。他不仅结合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深入挖掘了古代名医的宝贵实践经验,使其学术思想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他还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十八要点”、“灸法六要”等极具实用价值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针灸问对》中的“灸”
      在《针灸问对》中高度重视灸法的临床实践价值。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入挖掘了古代名医在灸法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灸法理论。汪机认为,灸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适应症,是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总结了灸法的核心要点,如“灸法六要”等。这些要点涵盖了灸法的选材、施灸部位、施灸时间、灸量控制等关键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汪机强调,灸法的疗效关键在于准确掌握这些要点,以确保灸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灸法治疗中,非常注重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他认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灸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应因人而异。汪机提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灸法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不仅提高了灸法的疗效,也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不断强调灸法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他认为,灸法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治疗手段,必须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其精准度和效果。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灸法治疗规范,如“针刺操作规范”、“针灸穴位标准”等,以确保灸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规范的制定,为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针灸问对》中的灸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临床实践价值、提出核心要点、注重个体化治疗以及强调科学性和规范化等方面。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汪机在灸法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也为现代针灸学的灸法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当代医学背景下,深入研究和实践汪机提出的灸法理论,对于推动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针灸问对》并未直接提出“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但强调辨证施治和注重针药结合,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标本兼治”的理念相契合。在《针灸问对》中,汪机详细论述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步骤。他主张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体现了对疾病本质和表象的全面考虑,与“标本兼治”中的“治本”思想相呼应。通过辨证施治,医者能够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同时,汪机还注重针药结合,认为针药结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他主张在运用针灸疗法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既关注疾病的表象(如症状缓解),又重视疾病的本质(如病因消除),与“标本兼治”的理念相契合。虽然《针灸问对》中并未直接提出“标本兼治”这一术语,但汪机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中蕴含了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这一治疗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临床医师指明了治疗的方向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
      倡导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
      在《针灸问对》中,汪机不仅高度重视传统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继承,更加强调了对于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针灸问对》作为明代汪机所撰的针灸著作,全书以《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体现了对古代医学遗产的尊重和继承。同时,汪机在书中对于金、元以后的各针灸学说采取了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这显示了他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汪机在继承古代针灸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他敢于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的见解进行修正和完善,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学术态度,使得《针灸问对》在针灸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提出了“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继承是对发展的基础”的深刻理念,鼓励年轻一代针灸医师不仅要重视对传统医学的学习和继承,更要勇于开拓创新,让针灸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理念为针灸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针灸问对》的针灸思想体现了汪机对针灸学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其学术思想对于现代针灸学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汪机的学术思想植根于传统中医学,强调了针灸学的临床实践、继承与创新并重、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以及科学性和规范化。这些思想在当代医学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同时,也应看到,汪机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临床经验,需要在当代医学背景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拓展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空间,为针灸学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导师点评:《针灸问对》一书,犹如针灸学海中的一盏明灯,以问答之形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针灸学的奥秘。其上、中二卷,宛如针灸大师的言传身教,详细阐述了各种针法的精妙之处;下卷则似经络腧穴的地图,引领读者领略灸法的独特魅力。全书以《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仿佛一位智者,在千年古韵中娓娓道来。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犹如一位严师,在针灸学的道路上不断修正和前行。值得一提的是,汪机在书中对于金、元以后的各针灸学说采取了批判或否定的态度,这并非是对前人的不尊重,而是基于他对针灸学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对于针灸学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他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强调医者必须严谨治学,尊重生命,这也是他作为一位医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体现。这种勇于揭示真相的精神,使得《针灸问对》不仅是一部针灸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医德医风的典范。总的来说,《针灸问对》一书,不仅是一部针灸学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医学伦理的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了汪机作为一位医者、一位学者的严谨和敬业,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针灸学的内涵和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6 13:38 , Processed in 0.0227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