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g; Y" P( N( Z6 r/ L0 c; K
2 g4 g1 k# A& k
2007年7月10日,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并将于2007年10 月1日起施行。鉴于《办法》篇幅有限,不能针对中药的特点作详细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
' o6 k6 X% {+ Y8 N' E“遵循中药规律、体现中药特点、促进中药发展、提高中药质量”的原则,正在着手起草《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时纷纷表示,中药复方制剂的审评,包括复方的分类与临床疗效的验证,均与中医证候密不可分,在制订《规定》的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加以充分、合理的考量。" A! Y. `! E6 {3 h( H8 U
. c; q3 P) |, p, Z
观点1:
: N: h( [) r( f+ z4 @. `( Z; P5 H7 v% m, ?
证与证候层次需理清
! G/ p: M0 {6 O% }) _; f2 S2 \% C6 S, ?
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做出的病理诊断。证候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即证候是相互关联的症状的组合。也就是说,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而证候是证借以抽象的外在表现(即临时症状),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证候从属于证,两者表义完全不同。) R: `4 C6 T9 j2 s& Y/ ^. e" ^
$ p2 f4 \1 V, K) Z1 h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的梁茂新教授介绍,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证与证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2002年颁布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把证候放在了统领原则的位置,出现了证在证候之下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V# e" R5 C. X( g+ f5 P8 a) ?. i2 g6 ]& U# t
“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病不同、证相同,药物干预的措施是不同的,像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平常的腰酸膝软都可能是肾虚证,但其治则完全不同。而如果将证候作为证的统领,则会出现开发一个新药可以包治不同疾病的肾虚证的推理”,梁茂新认为,《规定》一定要理清证与证候的层次关系,明确证相同、病不同,治则不同的理念,这将有利于药物治疗范围的界定。( }2 p) a( e" V( ]
5 {3 S8 c) v( g5 S
梁茂新还指出,现在学术界在证候规范方面还存在五个问题。一是证与所属症状难以吻合,不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二是证属复合症状存在逻辑问题,多半由两个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的症状拼凑而来。三是证属症状的分级,一概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二级,似有不妥。根据病、证及所辖症状的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四是对病证所属的一组症状,
& g2 D! m$ l+ y) K; L未能将历时症状和共时症状加以区分。五是古、今脏腑诸证的虚实、寒热对应关系相差较大。古代脏腑诸证之间虚实关系的建立,是针对具体的临床表现而抽象出来的,是言之有物的临床实在,而当今脏腑诸证均无明确对应的虚、实和寒、热两证。
q8 z* J3 ^3 ^$ Z7 Q" u/ r4 ~
) ]9 G4 b+ y5 q( H+ s! Z 此外,梁茂新介绍,目前临床对于西医疾病的辨证,仍然依靠经验的决策,而非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现在的一般做法是,把某病中西医相关症状、体征一并取来,按照证的属性分门别类组合,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就完成了。梁茂新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辨证规范赖以确立的症状、体征的来源并不可靠。
# z, u* a1 V1 m' r
6 p2 g6 j! C d 观点2:
2 Q/ q8 k; N5 \! O( ?3 E; u( `2 v0 M! K
复方分类应商榷
3 I5 Z$ x* q8 J, t! @: [) y( `% ^$ x5 {% S
在《规定》的讨论稿中,中药复方被分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三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认为,主治为证候与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没有多少区别。
3 u' t J4 ~$ S0 ?9 o- Z% [/ P6 t4 i+ d% p3 ~ z
证候的把握离不开病(包括西医的病和中医的病),证候的诊断和评价应基于两方面。第一步,要考察复方的组成来源,适应人群及临床中的使用经历。第二步,组成新方后,要考察该方能解决适应证人群中的什么问题,确定靶症状并给予检验,新药要拿出最终目的的证据,说清楚主治的目标人群和主治功能,审评时需要考察复方组成的实践来源及主治点。
, d, U: x4 }' f9 N
" B. M4 y8 h8 F% [; R2 N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彭锦教授认为,审批应将复方分为经典方和现代方。因为经典方来源于古代实践,与现代疾病联系较少。主治为证候和主治为病证结合的复方制剂剂,均与现代疾病有关,病证结合观察的就是实际治疗效果。所以无论是以病统证还是以证统病最终是一样的,只需说明该方的主治功能。
) H/ @4 t ^9 z) @+ F% I( U C1 O. \( l( L( f# t6 J' N" M
观点3:
" E7 M( p- @8 ~) o n. t1 A7 g9 ~) g4 ^. {
明确适应证候% { J0 V- p7 ~0 A+ u! Q& z3 z* F
- i* T& @: n" A! H0 w/ i b
“中药的干预是针对证候的,所以中药审评应明确证候诊断的定义,即某药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证;或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几类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某个非公认的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的基本病理或基本证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熊宁宁教授指出。
) H5 }% @( M& i# q' O 熊宁宁认为,适应证候的研究证据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前后对照,即以某证候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善作为判断适应证候的依据,其实质仍然是经验性的评价。二是目标人群的临床效应。临床试验干预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如果出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可以推断该目标人群采用该干预措施治疗是适合的。因此,可以据此制定药品说明书中的中医
- |9 w! m( C0 z/ e8 @0 l适应证候。三是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即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疾病某一特定证候的疗效差别。如果试验药物的证候疗效指标优于对照药物,即属确证性证据,可以作为试验药物中医适应证候的指标。' ]9 c+ l0 o4 s( j/ ~5 ?: E
2 o; w4 U* c) A! L7 d( d2 z* C$ C( U
熊宁宁同时指出,上述三方面若想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论证强度很低。自身的前后对照与传统经验评价相比,虽然提供了自身前后对照的数据,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经验性评价的证据不充分,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另外,在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中,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的证据是否经过确证十分重要。如果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没有经过确证性评价,等效或非劣效的研究结论仍然属于经验性评价。“1 u$ i- H4 b9 {+ e3 B6 i) H
中药疗效的验证应允许经验性的评价,但要求不能过低,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要拿出确实的证据”,熊宁宁说。
# V4 \( ]+ b- j9 {" T0 p4 ~; G: \9 I& I4 [' @
对于适应证候与非适应证候的确定,我国的现行法规没有规定。对此,熊宁宁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他认为,一方面可通过研究药物对预期适应证候和非适应证候的效应评价,提供中药复方对预期适应证候疗效优于非适应证候的证据。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疾病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性评价的临床试验”,评价试验药物对疾病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为! C/ k& p ?/ h0 t5 i
“适应证候”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中风病的证候分类有7个证型,某药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好,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差,可以对中风病的7个中医证候进行疗效对照评价,选择疗效最好的1个或数个证候作为该药的适应证候。* D7 B( a' i' g+ N8 C
# o! C( C7 E3 O. H! v( I 观点4:. y1 q- h0 w6 \' n& p
3 g f, L( G' @
规范证的定性和定量3 J5 `# V8 f6 F' h# n$ a
. N% H4 A1 {1 L! W
证的内涵一致,但名称却不同是中药在疗效验证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刘保延认为,同一个人的症状是客观的,但临床上有可能会辨出不同的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医证候的辨证一定是证-治-效紧密相关,不同的施治方法决定了中医不同流派的不同辨证思维,临床上存在以方测证的现象。因此,如果仅从症状群角度来规范证的命名是不现实的。对于证候定性诊断的命名原则和命名规范值得研究。0 E6 |9 d/ @8 r- I4 w+ c
2 t# Y$ L1 v9 U, h7 Z& z刘保延认为,证的命名规范应该包括依据原则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对证的定性和定量进行规范,其目的不是限制最终的命名,而是要明确该命名是否代表了证候的本质涵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