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3|回复: 1

新规颁布 专家热议中药审评与证候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9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 R4 ]+ @8 a8 Y& q( ?

9 P( Z" e) d1 H: u& ?0 I7 d0 K5 N  2007710日,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并将于200710 1日起施行。鉴于《办法》篇幅有限,不能针对中药的特点作详细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
" r7 [5 i, c' A“遵循中药规律、体现中药特点、促进中药发展、提高中药质量”的原则,正在着手起草《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时纷纷表示,中药复方制剂的审评,包括复方的分类与临床疗效的验证,均与中医证候密不可分,在制订《规定》的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加以充分、合理的考量。/ h/ B. X, {6 S) j5 ?' r+ c

) D. P3 G. @: ]' ~2 Y4 P& G  观点1: ]$ V, R' ~6 m4 h
4 _6 {/ ^* p) U3 ^* S$ w/ G
  证与证候层次需理清
4 b$ C- R/ C. |! `

5 \" `. d& N/ E3 S  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做出的病理诊断。证候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即证候是相互关联的症状的组合。也就是说,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而证候是证借以抽象的外在表现(即临时症状),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证候从属于证,两者表义完全不同。9 N- e( T- {4 ?& o4 x

4 o; J% v5 i: N$ o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的梁茂新教授介绍,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证与证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2002年颁布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把证候放在了统领原则的位置,出现了证在证候之下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o* s" a: i) w6 e, w7 j

" V" h, J! t* e+ }+ o  “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病不同、证相同,药物干预的措施是不同的,像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平常的腰酸膝软都可能是肾虚证,但其治则完全不同。而如果将证候作为证的统领,则会出现开发一个新药可以包治不同疾病的肾虚证的推理”,梁茂新认为,《规定》一定要理清证与证候的层次关系,明确证相同、病不同,治则不同的理念,这将有利于药物治疗范围的界定。
$ D! l2 l. p' [. R9 S2 K% m5 }4 ^

7 l& F) x. n5 h0 r  梁茂新还指出,现在学术界在证候规范方面还存在五个问题。一是证与所属症状难以吻合,不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二是证属复合症状存在逻辑问题,多半由两个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的症状拼凑而来。三是证属症状的分级,一概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二级,似有不妥。根据病、证及所辖症状的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四是对病证所属的一组症状,% g. C/ y" S4 @: S
未能将历时症状和共时症状加以区分。五是古、今脏腑诸证的虚实、寒热对应关系相差较大。古代脏腑诸证之间虚实关系的建立,是针对具体的临床表现而抽象出来的,是言之有物的临床实在,而当今脏腑诸证均无明确对应的虚、实和寒、热两证。8 K( I; ^/ x; y: p! ?: |, U  N

  Y, R1 D9 Q% T( F) p3 `1 h  此外,梁茂新介绍,目前临床对于西医疾病的辨证,仍然依靠经验的决策,而非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现在的一般做法是,把某病中西医相关症状、体征一并取来,按照证的属性分门别类组合,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就完成了。梁茂新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辨证规范赖以确立的症状、体征的来源并不可靠。
5 [2 ]' \; {7 g  o7 C

* Q  t8 I' Q( s. z6 ^$ F  观点2
" n, k/ |8 t# z3 u8 f* L0 `
9 P4 W  G! J2 y/ q" A8 ]) D$ u
  复方分类应商榷
5 J7 x+ D$ E; ~7 M) S3 A
7 y3 Q! v. S, b9 X& b) Y" d
  在《规定》的讨论稿中,中药复方被分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三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认为,主治为证候与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没有多少区别。9 u. `/ |$ ?1 I
- z/ S$ D; d# g( I7 [
  证候的把握离不开病(包括西医的病和中医的病),证候的诊断和评价应基于两方面。第一步,要考察复方的组成来源,适应人群及临床中的使用经历。第二步,组成新方后,要考察该方能解决适应证人群中的什么问题,确定靶症状并给予检验,新药要拿出最终目的的证据,说清楚主治的目标人群和主治功能,审评时需要考察复方组成的实践来源及主治点。# Y  t: Q" j: P6 k1 s

' P8 B! W$ e( s7 [' H6 i6 T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彭锦教授认为,审批应将复方分为经典方和现代方。因为经典方来源于古代实践,与现代疾病联系较少。主治为证候和主治为病证结合的复方制剂剂,均与现代疾病有关,病证结合观察的就是实际治疗效果。所以无论是以病统证还是以证统病最终是一样的,只需说明该方的主治功能。2 }  p6 z8 @2 X. U! w) Y) Z: P. P/ |

5 |" b* Z+ E8 u7 Z观点3& P; ^/ R6 k. }

  v0 I, d7 [  m- _  b; v  明确适应证候
# U) o! R8 S$ L3 ?! o
9 X6 \  M9 a( h, i: z, Y9 p
  “中药的干预是针对证候的,所以中药审评应明确证候诊断的定义,即某药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证;或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几类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某个非公认的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的基本病理或基本证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熊宁宁教授指出。
! _, r" D/ w5 q; a7 l  熊宁宁认为,适应证候的研究证据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前后对照,即以某证候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善作为判断适应证候的依据,其实质仍然是经验性的评价。二是目标人群的临床效应。临床试验干预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如果出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可以推断该目标人群采用该干预措施治疗是适合的。因此,可以据此制定药品说明书中的中医* ~$ D; P. Q5 S  _: V  `3 Z
适应证候。三是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即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疾病某一特定证候的疗效差别。如果试验药物的证候疗效指标优于对照药物,即属确证性证据,可以作为试验药物中医适应证候的指标。
, x4 {9 t3 ^2 R: |! {) }! E5 [
# L% W& s' V9 w
  熊宁宁同时指出,上述三方面若想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论证强度很低。自身的前后对照与传统经验评价相比,虽然提供了自身前后对照的数据,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经验性评价的证据不充分,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另外,在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中,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的证据是否经过确证十分重要。如果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没有经过确证性评价,等效或非劣效的研究结论仍然属于经验性评价。“
7 `" q( y! A, C% z2 w! Y中药疗效的验证应允许经验性的评价,但要求不能过低,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要拿出确实的证据”,熊宁宁说。4 O7 q) p/ a- |$ l+ Q; C1 ?9 Z
4 z  |; t4 Z9 I# o) v
  对于适应证候与非适应证候的确定,我国的现行法规没有规定。对此,熊宁宁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他认为,一方面可通过研究药物对预期适应证候和非适应证候的效应评价,提供中药复方对预期适应证候疗效优于非适应证候的证据。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疾病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性评价的临床试验”,评价试验药物对疾病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为( o! {4 F3 `; V# ]2 c, q! @" q
“适应证候”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中风病的证候分类有7个证型,某药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好,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差,可以对中风病的7个中医证候进行疗效对照评价,选择疗效最好的1个或数个证候作为该药的适应证候。! d1 A  J: Y; {3 ]

* n. C8 h- L9 x# V( ?: m  观点4
( ]3 ~# Z$ B) K1 t* U
# h% j4 n% b% h+ [" E7 p0 p9 ~
  规范证的定性和定量7 f) L. z1 q7 W6 j( A2 H

1 X  n5 X( n' q/ ~' S  证的内涵一致,但名称却不同是中药在疗效验证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刘保延认为,同一个人的症状是客观的,但临床上有可能会辨出不同的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医证候的辨证一定是证--效紧密相关,不同的施治方法决定了中医不同流派的不同辨证思维,临床上存在以方测证的现象。因此,如果仅从症状群角度来规范证的命名是不现实的。对于证候定性诊断的命名原则和命名规范值得研究。
( J- j; R0 R$ ~3 r+ \7 [

; ~7 q+ R9 G" s3 v6 y刘保延认为,证的命名规范应该包括依据原则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对证的定性和定量进行规范,其目的不是限制最终的命名,而是要明确该命名是否代表了证候的本质涵义。
发表于 2008-2-17 1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两个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7 18:20 , Processed in 0.0313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