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3|回复: 1

我也说安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5 1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也说安徽( N+ L1 G, F, E+ ?: O2 X
0 L/ W3 ]1 d1 ], ~7 O" q
徽州文化  6 R( [& q7 [, m3 S
古老的徽州大地,明清时代的徽商,叱咤商界三百余年;又因徽商贾而好儒,形成了父子同朝宰相的局面,"十户之家,无废诵读"。徽商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创造出灿烂的徽州文化。 ! F; L" P$ V& h4 r6 h# Y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和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敦煌文化、西藏文化"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 s7 r+ b$ t" Y" S/ X  U) P+ B  T; x+ g1 c   徽州是安徽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向世人宣传我们引以为傲的徽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徽、认识安徽、热爱安徽。“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8 I1 W3 P4 @5 T6 m  T3 R
   徽州民俗
( ]& u. j* |& r3 ], ]徽州婚嫁
( T7 X" k! g/ X3 @" H7 F8 T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 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0 [4 v. ~' I" T# }9 ]" e6 H1 \/ U( j$ J
1 F) h6 H7 N( T1 U* v) {
重阳庙会   , s% W0 L. [: V; d5 x" B
   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0 ^5 z& p; `( F1 C9 P% O7 O

+ c) z+ g4 `9 k6 Z" A : K: J- V# e5 @
上九庙会  * n; K) R$ }7 i( ]

; [, ^" g4 p0 G5 L* }: E/ r5 _ 2 t; u. Q! ]6 D$ e; Y4 R- ^4 n* S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G3 J: Q" r, `7 e( ~: z  ( K! F/ W5 `( g
抛绣球   
8 a% \' Q5 G6 I/ E7 r5 \6 C/ q1 d0 P& e4 n7 {* p5 V
: v& i. N7 p7 j; }" }
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 ,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8 d" m9 X1 k2 t2 F  ~: c! k
* n1 u( \3 o* h# |% M  e% K1 u, L
5 c0 f2 }; ~% v% @
目莲戏   
5 T% l5 R/ E: {: }( W1 g3 q4 R
8 P$ ]: n% ^* l4 }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7 \7 ~" c% b8 P7 p
2 f! \5 {* y% a( W( B抬 阁  ; Z* c; ~( x) I) n8 J7 V+ P2 F
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 c+ h: c4 P% I  
) ~- M/ g+ M/ W- N; q: m叠罗汉    
6 O# H% l" I7 ~% Z
. _5 b' \; d5 S7 w9 \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 ,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余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2 Q7 K/ a- F& d5 n% c  
4 C' O/ s6 y/ j跳钟馗   9 |- ?! `$ K) j

" Y) i* \3 l! N$ W- W/ ^9 f5 e3 |一种民间舞蹈,又称“ 嬉钟馗”,流行于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9 e7 [. _/ A5 p: c7 W2 I
  N( D* s2 j: {3 x* K仗鼓舞      
2 Y; U0 A) Q8 U& g9 [: a' h! d0 c7 e7 i9 _* V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3 K2 E- M. i) A( U2 c3 E7 f2 ?
5 B. P- ?& o! ~7 N+ a9 z 徽州艺术   
  i/ T2 k7 w; l$ n: v. m, g0 P! N5 q
徽派戏曲   
3 [6 S$ {. v! x/ Y$ I2 T/ B. D9 x1 l2 ?6 k) K( o) C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 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
+ G6 r2 Z: l% i# ]" s  K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 4 w5 U8 Q; f  F6 A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经过衍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其后又衍变成二簧腔。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乾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 四大徽班 ”。道光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的二簧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形成京调,产生京剧。
' B/ h8 O& Y( g; G, _   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但是,徽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请徽班演出。
+ h/ I- y# n: N3 L
7 {( m) l* D" p3 _8 d$ W" e 徽州建筑  l( x6 w0 R$ Q( L- z9 f
/ I: `5 C$ p# C) e- U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 鳞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 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 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 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 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 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 ,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 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 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 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 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 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 r  s" B/ X7 F* V( q0 B' h2 D0 l4 J$ B+ x
徽州理学
5 P2 r+ L9 d4 ~5 q. T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故称其为"程朱阙里"。 朱熹的母亲为歙县县城人, 父亲朱松曾在歙县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各其居,朱熹亦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使儒学蜕变炽国古代社会的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  # z. H/ ]9 L' n" B; H- c
  他提出了"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0 K8 J1 y- ?4 O% M! t2 U
   元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学。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为学",并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当时,徽州"书院林立,以紫阳为大",紫阳书院被视为传播程朱理学之圣坛。清代曹振镛称:"自宋、元、明,迄今数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于学校自表见者,必推我新安”故徽州被称为"理学之邦"。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理学九贤,歙县钱时、曹泾、郑玉、唐仲实、姚琏、吴曰慎,祁门汪克宽,黟县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四书发明》、《太极篡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 x! C3 t) B! d2 i& o6 g   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这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 p: U' L3 y2 X; c   学术流派名。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起着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 & Y1 M7 J; A8 {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县篁墩,后因被任武职,举家迁到婺源。朱松曾在歙县南门紫阳山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对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名其居、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
. g+ z3 q# P! [# W3 O* [   朱熹是理学伯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甚巨。他曾三度回乡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绩溪汪 ,歙县祝穆、吴 ,休宁程光、程水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推崇理学,表彰程朱,亲自为婺源朱子庙题“文公阙里”,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 M1 n5 c+ i/ p: F6 s0 _   元代以后,历代王朝俱兴理学,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徽州对程朱理学更是格守不移,“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道光《休宁县志》)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的程大昌、程若庸、陈栎、赵访、朱升、范准,歙县钱时、郑玉、吴日慎,祁门的汪克宽、谢 ,黟县的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来理学命题的《性理率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 & @3 u2 b7 z' V1 i4 h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A" G/ _6 @7 W# k4 R/ z  @
' x  P: e/ c+ ?' i% H7 v' b- d
徽商
# A5 v. |, g4 A7 q: Q3 r" T" O5 R6 K! ]8 W
) K! b/ A! P& y; _2 P+ F$ y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 (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8 J  X0 \9 N6 _6 ^; ?9 o; k7 d1 r3 [
* w! ^5 {, B* F4 y: ^" m) W
新安朴学 0 u0 l8 e0 ~1 ^0 Z# H/ \# ?
9 k/ N/ j" Z  `$ [
新安朴学(徽派朴学),朴学又称汉学、考据学,这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明未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维功底的歙县学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写《字诂》《义府》、开徽派考据学之先河。以后则有婺源县的江永,以及他的学生程瑶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朴学之佼佼者。在中国经学史上,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其治学方法影响深远。
2 S2 J# F: O" N$ h7 g   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是清中叶休宁县戴震(现属屯溪区隆阜乡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学、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歙县人),则是徽派朴学的著名继承者。 ! E% W' |% w* H3 Y  u6 ]& e+ ~

; _/ v9 O* x; b  D& T( a4 n1 r 新安医学
- X& g/ a5 @7 l- z
" }0 ~% K. `/ a4 u* u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装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p9 x' `0 l& V  E8 w9 U- @  
8 d8 ]/ W! J3 y  C, J  p% R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0 V2 C, x! X* q2 X
! d3 j' D0 C( s' E" Z' |9 Y
   一、兴起时期。
" T& e# b# K" C2 @8 Y
- w9 b9 Z; u4 ~& {, E* x2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 A) L& `2 N; _- p  h9 `* _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 W0 S5 h9 U( _& H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 H! k3 A6 t& l3 d4 s. e. N. H$ e  
& u- C1 z* U  L3 D. X: n7 R二、全盛时期。4 r  z1 h: g: R& V
* E  A1 |3 p3 v
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5 `9 V" G% W  X$ w8 o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 Q- @2 ^8 I, U% A* I+ T- h. j0 B8 a) w$ A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9 x5 Z" n9 D+ v  O% h
2 O" W) |9 v1 X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 h& E0 f& \% C, L) i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7 T$ }& l; j& }1 n" l, X4 L. o3 y8 Y* U! m- q8 Y' G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 :《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2 s) |9 Y& ?8 l8 ]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7 X% F3 s/ g7 e, R7 G. Y" F0 G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 z# [  \4 X  x) v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 {! h! s5 P8 [0 J+ T
                                       《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2 W& V! v+ Q  z; y7 D: {% y! g
5 w) H* P" z) n* f
   一、 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著述——张杲与《医说》 " N& I% q5 Y7 U! L8 B4 S/ k- D. {
* i& j( L5 M9 e2 y: k7 d
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弘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汇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本人实践附后,取材较丰富。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著作。
3 X6 A9 x; ^( v1 X% s2 U! A  7 t& J: s% C$ w
二、 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著——吴昆与《医方考》
, f. f6 U7 w1 F1 X
( p/ s& u9 K  C1 r/ M* L" F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体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须要掌握方义和加减进退的规范。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 p& r& O; T8 H) ?
  % u+ ^+ `; m" c  b
( l4 }" c2 X% e. S6 F* H
[徽派版画雕刻
: w  N% x6 ]2 ~$ _' X. {/ {' H( z$ z
: w# x7 x' t' Q$ o+ N- X+ Y徽派版画雕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2 d' a0 {; T  N; U$ V. H! u) J  徽派版画 :肇端于墨模镌刻,明万历年起,墨模中墨面图案的镌刻技术,逐步移植到版画镌刻上来,遂形成徽派版画,至清初,发展到高峰,在海内外独步一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技艺之高皆达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画的艺术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来造型,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抒情气息浓厚。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粗细、曲直、起落、翻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徽排版画的经典之作很多,如黄应泰明万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等等。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和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徽派版画才渐趋于消沉。
: D% Q! L' g+ [+ B$ m5 Y
9 L; {( {- Q& p8 e) Z* k  徽派刻书 :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历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当规模,其时歙县“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后,文书渐开,学风很盛,读书藏书之家日渐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后,徽商崛起,刻印书籍成为社会百业中一个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在财力雄厚、经营有术的徽商开发下,徽州刻书业更为迅速发展起来,使徽州成了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与宋板比美,下与苏杭争价,很快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
( x- @( Q" u* I& [! W
2 H3 A  ]/ y0 J! @7 x8 }  徽派印章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产生了金石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章称“玺”,臣民印章称“印”。徽派篆刻,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创“黟山派”。$ R$ @& P" d5 L& D. m* X9 \
# o  ?+ R" z- H6 [1 R- p
徽派盆景4 ~0 r* w; M2 \/ O, }
; q* {( N! S- h
属树桩盆景。它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出现规则式游龙盆景, 明清时达到鼎盛。徽派盆景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经移栽、修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创作出较自然树木更富神韵的艺术品。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松、榔榆、天竹、南天竺、紫薇、山茶等,以梅花、茶花为上品。地处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的歙县卖花渔村,是闻名海内处的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徽派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扭旋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和自然式等,以游龙式梅桩盆景最具代表性
3 y% \  A; H, c% a; y; I4 W( d) S* O- ^' J
徽派雕刻
2 T) `5 D. I2 m+ `) D  _. H% w! \# ^6 W3 w
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 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达三、四百年 。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石鼓、报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座门、门罩、漏窗、梁枋、斗拱、轩昂、雀替、柱、门窗、隔扇、檐栏、挂落、栏杆等;其他诸如 7 g- c' A  @5 p7 |
神龛佛像,家具杂件,民俗用品以及工艺摆设等等,也无一不靠石、木、砖三雕增其光辉。尤其是阔绰、考究的建筑,往往“一宇之 上,三雕骈美”,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砖雕饰俯仰即是,美不胜收。可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已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  
4 X6 `: u7 e( b$ i$ b3 F8 u) |: @4 {  T2 V0 J. Y' F
徽州茶道. l0 m- F! W; a" k8 }. R0 g
2 V6 B( {7 E9 q+ U" e' Q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3、焚香,敬茶圣陆羽,4、涤器,洗涤 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3 L/ o/ D# e/ m' k% y8 n. c; T: Q7 g& |

; {( a  o, |/ G* t9 F徽派科技1 J/ j8 o. D! |/ N
! j8 r3 Q" U1 g6 T
数 学
) p& n/ Y. [8 u9 ?6 I2 e4 O+ B2 z
' D; W  V# k$ G  Q8 [7 l《四元玉鉴》 宋末著名的数学家朱世杰著。他把“天元术”(即一元代数学)发展为“四元术”(即多元代数学),把“差分法”阐发无遗。但是由于战乱,该书湮没无闻。直到清道光二年,歙县数学家罗士琳重获此书,凭借高深的数学修养和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历经十二寒暑,于1835年完成《四元玉鉴细草》。全书把原书3卷扩充为24卷,其篇幅比原书多好几倍。正是由于罗士琳的工作,才使得我国数学史上的辉煌创造——“四元术”绝而复苏。 ! c, Q) i. S# R; v& t+ n5 X; c
- H. P7 x  a6 g  u) Z
《算法统宗》 明代屯溪著名数学家程大位著。全名《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注重实用的通俗数学教科书。内容包括当时能收集到的各种实用数学问题和数学方法,依《九章算术》的次序,分为九章,分别叙述整数、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数学基本知识。按方田、粟米、差方、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等九项,叙述各种数学问题及解法。这部书的精华部分,是全面介绍了珠算以及珠算的各种方法和归除口诀,并用图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大大推广了算盘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p7 X5 w) Z+ @

5 O: W& z- H9 I3 A5 D- R6 U2 Z《衡斋算学》 清代歙县数学家汪莱著。共7卷,对割圆术、级数、方程式论等问题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方程式根的研究,尤多创见。
  D! i+ C/ A+ e2 R) L; V( t
7 Y- V! n0 R6 U; Z. ^; T$ V0 }“算经十书复原” “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算术记遗》,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明代以后,“算经十书”先后湮没失传,十八世纪著名思想家戴震,力挽狂澜。继承和发掘中国数学传统,对“算经十书”进行校勘和审核,使之基本呈现全貌,为祖国数学的发扬光大作出特殊的贡献。
: {" N/ F& C! S& V& T' B$ L7 q) i* b0 T) Q) o
《不动点类理论》 旌德人江泽涵著。江泽涵为我国拓扑学研究创始人,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一起,打破不动点类理论停滞多年的僵局,开创了新的途径,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拓扑学理论的革新贡献较大。该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总结。 4 [+ q7 P9 h6 G$ [
5 [5 b: d# E- j8 x; n/ R' X
物 理 学 , x* X5 @1 i: R; r3 Q
白光色散现象研究 关于白光色散现象,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注意到了,但最早对这一现象作出精辟解释的则为南宋时期休宁人程大昌。他在《演繁露》卷9明确指出五色光彩来源于日光,接触到色散现象的本质,对于虹的色散本质认识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8 H1 [& L1 @6 b- v2 ~" C9 B0 V- k4 H' P- Y  o+ w4 h
《镜镜冷痴》 清代著名试验物理学家郑光复著。全书共分5卷,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反射镜和透镜的成像,光学仪器的制造都做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书中还介绍了幻灯机的原理、装置和调制方法,介绍了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几种方法,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
; \& |6 o8 S8 _8 V8 X3 O7 @  L; m, V  ?' l, b$ b! t' p
生 物 学
3 o- _( g5 v2 Z' H《鹌鹑谱》 清代休宁人陈石麟著。书中分“原始”、“相法”、“饲养各法”三部分,对61个品种进行描述,是一部对鹌鹑形态、习性、饲养方法、叙述极为周详的专谱,对陷进饲养业仍有参考价值。 4 E% V6 n, V: V$ N

% J/ s+ T6 r5 S1 |《农书》 元代旌德县尹王祯所著。共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百谷谱》三部分,该书图文并茂,系统总结了我国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Q) N7 @1 e  a: Z; D! D

+ I5 ]% u% }; `; J6 i' a0 G2 m《广群芳谱》 清代汪灏等受康熙帝命,以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为基础,进行增删修补,使全书更严谨,内容更丰富。全书共100卷,于1708年改编完成。
! u& O3 p4 O0 B! j+ l1 v
: v9 g2 T4 J3 m+ z$ ]7 j- H《笺卉》 清代吴菘著黄山花卉专著。共记黄山花卉35种,逐一描述其性状、花期、产地等,文字简明,引人入胜。使记述黄山花卉的第一部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2-2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说出安徽的精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1 11:19 , Processed in 0.0247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